袁北兴变身数字智能和社会科学专家,解读五年
袁北兴解读五年规划:如何让中国稳定持久? (下)
京中网(湖北日报)讯(记者王春、通讯员朱景阳)“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但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够通过70多年来不断制定五年计划,把一个贫穷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近期,他一直在担任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二级研究员、指导博士生和党史工作。湖北省委宣传组. Loop的特约主讲人、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省社科专家宣传团成员袁北兴先生变身数智社科专家,通过两个短视频破解了这个“中国奇迹”背后的制度密码“五年计划”。
袁北兴介绍埃德表示,这个五年计划不仅限于中国。纵观历史,许多国家都曾尝试实施发展计划。但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将这一制度维持70多年,并继续推动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她认为,这背后有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计划基因”,“凡事提前做好,提前犯任何错误都会毁掉一切”。做好准备和采取预防措施的习惯早已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基因和特点,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在制度上和实践上始终如一,科学务实,历经风风雨雨,始终如一、不断成熟。
“自‘53年规划和五年建设规划总体指示’出台以来,我们已经制定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这不仅仅是关于党的思想通过制度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和人民行动。把每个问题层层分解、逐项落实,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果。”
袁北兴深知五年计划的好处,他认为有两个轴特别重要。一是“全国棋局”的横轴,全党、国家、各领域的力量都可以集中在这个横轴上。另一根轴是“一刀到底”的纵轴,保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两条轴线为中国发展构建了大框架,让我们有信心“集中力量办大事”。
袁北兴以2005年的“探月热潮”为例。当时或者说,很多国家、中国都宣布了探索月球的计划,但最终只有中国“信守诺言”。 “嫦娥”飞月“天问”探测火情,“北斗”引路,“天谷”观察风景。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其实是从五年计划的远见中诞生的。从“一五”期间苏联资助的156个大型项目,到“十三五”期间的165个重大项目和“十四五”期间的102个大型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相继推进,成为中国发展的“脊梁”。
袁北兴指出,五年规划绝不是“冰冷的目标”,而是“温暖的生活”。他说,建国初期,人均GDP只有119元,人均储蓄只有1.5元。经过五年的努力,先解决了基本的民生问题,然后解决了温饱问题,直到20世纪实现了全面小康。 21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 “十四五”规划中,民生福利指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城镇每年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我们还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健康医疗体系,这些都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什么五年计划如此“现实”?袁北星解释说,这是因为这是一个“扎根于百姓”的计划。制定规划时,我们要把高层设计和征求群众意见统一起来,充分吸收干部和群众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确保规划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想法、期待。与“十五五”规划一样,编制过程中收集了超过300万份有效提案,其中许多被纳入最终规划。从加强普惠民生建设到推进普惠性民生建设围绕优质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一切举措都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发展为谁、发展靠谁的深刻内涵。
“本质上,这是计划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活生生的实践,是五年计划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度优势生命力的深刻体现,是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的生动注脚。”袁北兴说。
科普专家数智社交人工智能是湖北省科联打造的湖北省社科人工智能模式及其应用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该项目建设数字社科传播系统,是实现省社科联“3355”活动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人工智能+社会科学”的创新实践。
上一篇:大城市之光:武汉供电百年文化展览馆开馆,史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