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之光:武汉供电百年文化展览馆开馆,史
京中网讯(湖北日报网)(通讯员王晓静、王欣张恒通讯员)电力的发展史就是城市的产生史。高耸的输电塔和穿越云海的银色电缆,构成了动能无限的强大电网。电灯照亮了时间和空间,一群同样工作的供电工人照亮了城市耀眼的星星。
11月4日,“大城市之光——百年武汉供电文化展览馆”在武汉国家供电公司网开幕。这个展厅蕴藏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和工业精神。展厅面积逾1000平方米,展品800余件跨时代的珍贵展品,系统梳理了武汉100多年来从武汉能源供应工业的创立到取得巨大成功的历史,从头到尾再现了武汉的历史脉络。武汉能源发展由弱变强。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深邃有力的人物雕塑,从清末著名外交部长、湖北电力事业的倡导者张之洞,到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第一位电力工人彭扬琴,他们都凝聚着武汉电力史上的杰出人物。
整个展厅以时间为轴,组织了四个主要历史篇章:“水与火,中华力量之源”、“敢为人先,大城市之光”、“初心如炬,铁军之路”和“实事求是,领军人物,前行之路”。借助实体展览、场景重构、数字互动等多种展览语言,描绘了一幅从最初的简单电力设备到现代智能电网的大型演化图谱。
歌剧当天上午举行了宁大典。仪式结束后,一群为武汉能源供应事业奉献一生的老年能源工作者作为第一批观众缓缓走进会场。大家在每个展区前驻足良久,边走边看展品。他们时而认真聆听讲解,时而深入思考、交流感受。这就像回到过去那些辛勤工作和充满激情的激动人心的日子。
原武汉供电局局长徐邦兴从1957年开始涉足电力事业,并为这一光荣事业奉献了一生。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兴奋地说:“当我看着眼前这些泛黄的老照片和工作记录时,我想起了自己参与电网建设的那些日日夜夜。”徐邦兴表示,武汉电网从几条线路起步,能够今年夏天处理创纪录的超过1800万千瓦的电力负荷,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供电人的辛劳和汗水。 “这个展厅凝聚和体现了武汉电力100年的发展史,它不仅浓缩了历史,也提醒我们不忘初心,传承电力事业艰苦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
在沉浸式参观过程中,电源老员工们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纷纷自愿成为“讲解员”,为年轻的同事们讲述展览背后那些尘封却质朴的故事,完成一份超越时空的匠心传承。
展厅二楼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象征时代的照片,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武汉成立的“第三、第八女工阶级”。这群“铁娘子”被誉为“征服了世界”她的勇敢形象曾登上《中国建设》杂志英文版封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强势女性的非凡勇气。
70多岁的变电站区第38期职业班第一组长何宗庆站在照片前,目光深邃地凝视了许久。 “那一年我23岁,”记得指着照片。 “当时,我们从各个班级中选拔了最优秀的女工,组建了武汉第一个变电站女劳动班,负责武汉变电站的工作任务。”她坦言。当时的工作风险系数非常高。 “当我爬上梯子接近高压线时,电场太强了,我的头发立刻竖起来。 “我必须屏住呼吸,集中注意力,抓住电缆并进入等电位。”他的话语充满了勇气和责任感那个时代典型的能力。
“亲爱的郑州先生,让我们用我们的热爱去从事革命活动吧。”陈列柜里,一封从家里寄来的泛黄信件,静静地讲述着电工邱健“一生持续坚持一件事”的感人故事。 1968年,31岁的邱家恩响应号召,离开组织,加入青年核心队伍建设丹汉线马口变电站。该站是丹江口自然保护基地重要的能源支撑项目。电厂建成恢复供电后,为了保证稳定运行,他毅然放弃了回城的机会,与新婚妻子长期分居。 30年来,他独自一人守在大山深处的变电站里,用无数封信表达对他的感情,将一生奉献给他所守护的光明。
实体展区也传递着厚积薄发时间的推移,展示了从早期到现在的各种类型的电表,以及1935年至今水电采集公司的电费收据、存款凭证等历史物品。每一件作品都无声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据悉,未来该区域将改造成多功能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历史空间继续承载企业文化传承。
国网武汉供电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武汉供电百年文化展览馆的建成开放,不仅为该市铭记电力发展历史增添了一扇重要窗口,也为该公司员工的教育培训开辟了新的精神阵地。这无疑会给新来者带来启发,并将继续鼓励能源供应行业在过去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动创新。 上一篇:黄冈市开展示范培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